传统节气—寒露,老中医,寒露话养生!!!

发布日期:2023-10-08 15:54:00

寒露二十四节气

寒露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气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。进入寒露,时有冷空气南下,昼夜温差较大,并且秋燥明显。寒露以后,受冷高压的控制,昼暖夜凉,白天往往秋高气爽。从气候特点上看,寒露时节,南方秋意渐浓,气爽风凉,少雨干燥;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。

 

 寒露分为三候: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意思是,此节气中,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“菊有黄华”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

寒露节气的饮食养生 
 
 "寒露”时节易出现口干咽燥,皮肤干涩,大便燥结等“秋燥病”。故饮食上应以食性温润的食物为主,可选择有滋补脾胃、润肺养阴的新鲜蔬菜和应季水果,如梨、葡萄、香蕉、胡萝卜、山药、冬瓜、莲藕、银耳等,以及豆类、菌类、海带、紫菜等。脾胃虚弱的人,要少吃伤脾胃的生冷蔬果,而喝热药粥养胃健脾,如甘蔗粥、玉竹粥、沙参粥、生地粥等。"寒露”时节宜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食性柔润的食物,增加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的摄入,以增强体质。此时不宜食用伤害阴精的辛辣之品。

  


0
1
养阴润肺防秋燥

中医认为“肺主皮毛”,“金秋之时,燥气当令”,燥邪之气特别容易侵犯人体表面,而耗伤肺阴。如果调养不当,就会出现咽干,皮肤干燥,流鼻血等秋燥症状。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,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

自古称秋为“金秋”。中医认为肺在五行中属金,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;而燥邪最易损伤津液。由于此时人体汗液蒸发较快,常出现皮肤干燥和大便秘结。所以养生的重点是滋阴润燥,养肺生津。秋季润燥的食疗首选百合,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寒,入心、肺经,功擅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对秋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。针对人体出现的各种“燥”象,可取百合 30克洗净切碎,大米 50 克,加水 400 毫升,同煮至米烂汤稠,加适量冰糖,早餐服用。对咽干口燥者,可加玉竹、沙参或麦冬、天冬等,根据个人口味调入蜂蜜。除了粥以外,还可选择服用秋梨膏、养阴清肺膏、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。而荸荠、香蕉、枇杷等也是润燥之物。


饮食上宜多吃些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萝卜、番茄、莲藕、牛奶、百合等有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。具体说饮食养生应在注重平衡膳食、五味调和的基础上,适当多食甘、淡、滋润的食品,既可以补脾胃,又能够养肺润肠。此时可选择的水果有梨、柿、香蕉等;蔬菜有胡萝卜、冬瓜、藕、银耳及豆类、菌类、海带、紫菜等。粳米与糯米也都有健脾胃、补中气的作用,所以早餐应喝热粥,像甘蔗粥、玉米粥、沙参粥、生地粥、黄精粥等。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,应多吃些红枣、莲子、山药、鸭、鱼、肉等食品。


02
注意要先调脾胃后进补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甘先入脾”,在阴阳五行中脾胃属土,而肺肠属金。土生金,甘味能够养脾,脾旺则金(肺)气足。古人云:“厚味伤人无所知,能甘淡薄是吾师,三千功行从此始,淡食多补信有之”。在“寒露”时节,宜常食甘淡补脾的食物,如山药、大枣、粳米、糯米、鲈鱼、鸭肉、莲子等。民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,有“秋冬进补,开春打虎”的说法,但“寒露”时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,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,应先调理一下脾胃, 为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。否则一旦脾胃运化失常,就会生火、生痰、生燥,就会伤阴。对于平素脾虚者(食少腹胀、肢体倦怠、乏力、时有腹泻、面色萎黄等症状),则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健脾益气,和胃的药物。对胃火旺者(胃有灼热感、喜食冷饮,并有口臭、便秘等症状),则应摄入些苦瓜、黄瓜、冬瓜、苦丁茶等,待胃火退祛后再进补。对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,不妨吃点山楂、白萝卜等消食,健脾和胃的食物。


图片


图片

“寒露”顺时养生的方法

图片
图片
图片

“寒露”时节万物随寒气的增长,逐渐萧条衰落。自然界的阴阳之气也在逐渐转变,即阳气渐退,而阴气渐盛。在养生方面,要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顺应季节的变化,确保阴阳平衡。“寒露”时节天气变冷,体内阳气收敛,阴精潜藏。根据四季养生所强调的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“寒露”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阴气。“寒露脚不露”,就是告诫人们寒露后要注意脚部的保暖,应穿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,切勿赤脚,以防“寒从脚下起”。


01
注意预防秋燥

“秋已暮,寒霜凝”,从“寒露”时节起,天气昼热夜凉非常明显,而且比较干燥。中医认为该节气的最大特点是“燥邪当令”,燥邪最易伤肺、伤胃。因此时汗液蒸发较快,常会出现皮肤发干,口干咽燥,干咳少痰,便秘等症状。



02
日常起居要早卧早起

“寒露”过后昼短夜长,暮秋寒凉时,自然界的“阳气”开始收敛与沉降。此时是保养阳气之时,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调整。天气渐渐变冷,早晨很多人会赖被窝,无形中增加了睡眠时间。由于睡眠时体内血流速度减缓,容易形成血栓。这就是为什么每遇天气骤然变冷,脑血栓患者发病率就会陡然增加。最好能顺应时节,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。早卧能够顺应阴精的收藏,早起则能顺应阳气的舒达。早睡早起,分时调养,就能够确保健康。


03
要及时增添衣物

民谚道:“吃了寒露饭,单衣汉少见”。过了“寒露”日,入夜后寒气袭人。常言道:“寒露入暮愁衣单”,就是告诫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,及时增减衣服,预防寒邪入侵。尤其不要赤脚,以防“寒起于足”。因为人体脚部脂肪层比较薄,特别容易受寒冷的刺激。而且脚部受凉后,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,导致抵抗力下降。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,一旦骤然降温,病邪就会乘虚而入。“寒露”过后,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与鞋袜。常言道:“御寒锻炼自秋始。”,“寒露”时节,为了抵御寒冷冬季的到来,应该适当进行耐寒锻炼。





04
足部保暖,热水泡脚

从养生理论看,足部离人体的心脏最远、而日常负担最重,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,加上脚部脂肪层薄,保温性能差,容易受寒潮刺激。脚部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,一旦脚部受凉,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,容易诱发咳嗽,以及呼吸道疾病。脚部受凉还会引起腹泻与腰痛,因此足部保暖对保持健康格外重要。“寒露”过后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,热水泡脚除可预防呼吸道感染外,还能使腿部血管扩张、血流加快,改善腿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血液循环,降低肌肉张力,减少下肢酸痛发生,缓和或消除一天的疲劳。


05
勿忘灸脐养秋

秋季如果因脾胃受凉而造成腹泻,可以用艾灸解决,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,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,以有温热感为宜。每次灸半小时左右,每天灸1次,连灸10次为1个疗程。四季都可使用此法,但以秋冬季效果最好。因体质虚弱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与神经衰弱,用此法防治效果也很好。隔姜灸也是常用的艾灸方法,取一块姜切成厚片,用针在上面扎几个眼儿,放在肚脐上,点燃艾炷,放在姜片上,以感到温热且舒适为宜。




06
“寒露”节气锻炼要慎重

“春捂秋冻”是民间流传的老话,由于“寒露”后降温较快,昼夜温差加大。对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,并不适合进行“秋冻”锻炼,否则容易着凉生病。“寒露”过后是心脑血管病、老年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肺炎等疾病的高发期,中老年人要特别留神,最好适当推迟晨练的时间,减少锻炼频率,多多注意休息。


自然界的空气都要经过“肺”这个气体交换站,然后进入体内。俗话说:“秋冬雾,杀人刀”。在“寒露”时节,若逢大雾天气一定要注意保护,预防咳嗽等呼吸道疾病。否则非常容易落下病根,导致来年复发。如果雾气持续不散,就会加重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负担。特别是秋冬的晨雾,不仅寒冷而且浓重,过量吸入会对肺部造成损伤。所以,有晨练习惯的人最好等9点之后,雾气散去再外出锻炼。


07
按摩委中穴

“寒露”节气相对应的是人体背部的膀胱经,膀胱经从内眼角的睛明穴,一直向下循行至足小趾的至阴穴,“从头到脚”,是体内穴位最多的经络。“寒露”节气可坚持按摩膀胱经上的委中穴,按摩方法是: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膝盖下的腘内委中穴,一压一松为1次,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,一般连续按压20次上下,同时可与腿部屈伸运动相配合。穴位按压时,如能涂抹点刮痧油或药酒效果会更好。经常按摩委中穴,不仅可以防治腰痛,而且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与疼痛感。



08
关注精神调养,防抑郁

“寒露”日后,伴随日照逐渐减少,秋风萧瑟急劲,容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,出现所谓“悲秋综合征”。看到环境中草枯叶落、花木凋零,常会诱生萧条、凄凉与垂暮之感。因此,在深秋时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宣泄积郁的负面情绪。因势利导,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情,这是秋季养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点。

由于悲忧情绪最易伤害肺藏,故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曾指出:“秋时凄风惨雨,老人多动伤感,若颜色不乐,便须多方诱说,使役其神,则忘其秋思。”。暮秋时节如果过度兴奋与激动,会使体内阳气浮动,容易诱发疾病。因此,一定要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,因势利导,乐观豁达。以平素的兴趣与爱好为基础,玩乐宁志、陶冶情操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
 

下一条:秋季养生要注意什么?牢记6大养生技巧,少生病!